關於聯盟計畫

顯示科技發展至今,已達純熟、足以被各領域應用的階段。配合 5G 與智聯網技術 (AIoT)迅速的發展,顯示科技於生活各層面,尤其是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愈發普及與廣 泛。又隨著 COVID-19 疫情於全球肆虐,虛擬教室、虛實整合的需求與日俱增。特別在醫 療健康照護領域中,許多國家已經成功地將 AR/VR/MR 導入醫療與照護面向,更引進虛擬 教室於醫護教育的學習,成果相當卓越。然而,回顧臺灣的顯示科技應用,其起步與發展 皆較為緩慢,且少有教學聯盟團隊落實應用 AR/VR 於健康心理的促進與實踐與醫護教育的 數位學習內容開發。因此,本「前瞻醫療顯示與多媒體」跨領域應用教學聯盟規劃為建置 4 一個跨校、跨域、跨界的「前瞻醫療顯示與多媒體」微學程。內容分為專業知識、實作、 跨域應用課程三個層級,希冀為臺灣栽培跨域跨界、具備顯示科技與醫療健康照護專業知 識的生醫顯示人才。

本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擔任中心學校,發揮創新性大學的力量,整合臺北醫學大學擁 有的醫療健康照護資源(與主題相關的六大學院)。以臺北醫學大學現有的三間分院(臺 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、萬芳醫院、雙和醫院)作為實踐場域,並與五所夥伴學校共組跨校 聯盟,包含:成功大學、臺北科技大學、臺中科技大學、中國科技大學及南臺科技大學。 六校共享教學資源,開發新課程模組,並將其導入各校既有課程中。在計畫第一期,先由 聯盟中心設置虛擬微學程,開發、執行模組化課程;第二期將計畫衍生出來的新課程模 組,導入現有學校的學程,或在各校創立微學程。整個聯盟中心將以「智慧醫療與健康照 護」為主題,發展 AR/VR/MR 課程模組,引導學生實作,最終進入實務現場進行驗證。規 劃三大重點發展方向包含:(1)輔助醫療科技、(2)醫護教育、及(3)健康心理促 進,各主題包含專業選修、實作及跨域與應用課程供學生修習,並在完成修課規定後,頒 予微學程認證。聯盟中心四大特色如下:

(一)跨校整合、深耕模組

本計畫於第一期計畫中,依據三大重點發展方向,規劃與發展專業知識與實作課程模 組,並依據各夥伴學校特色與專長,邀請合作授課教師開發教學模組,並奠定教學模組跨 校、跨領域、跨界修課與使用機制。第二期計畫除了持續使用舊有模組之外,更著重加入 新的實作、跨域與應用課程模組開發,進一步與合作機構(含:產業界、學校、及醫院) 進行合作,將開發成果導入業界。

(二)虛實並進、智慧醫療

AR/VR/MR 已經被廣泛應用於醫療輔助科技中。如:AR/VR/MR 技術提供醫師在虛擬 空間透過人體模型溝通醫療資訊,與講解器官構造和外科手術方式,可拉近與病患關係, 共同完成醫病共享決策。 2018 年,臺北醫學大學下的萬芳醫院與宏達電健康事業部 DeepQ 合作打造亞洲第一個「VR 智慧外科診間」與「VR 團體衛教診間」。又,AR/VR 也被開發 使用於物理治療與運動復健照護,且已有許多研究成果證實此訓練成效優於一般復健治 療。本計畫預期教導學生 AR/VR/MR 技術,搭配輔助醫療科技知識,培育前瞻顯示科技於 輔助醫療科技的跨域人才。

(三)模擬校園、醫護增能

醫護教育的重點可分三部分,(1)醫學知識傳遞,如:解剖學、了解醫療相關職業 的工作內容、了解醫療場域的基本知識、(2)精密醫療器材使用,如:如何使用各項複 雜醫療器材(如:超音波、生醫影像儀器使用)、(3)醫療情境模擬與醫學場域中的社 交技巧,如:醫病溝通、同理心。透過 VR 模擬上述情境,將有助於醫護教育的施行與推 廣,藉此,計畫將培育前瞻顯示科技於醫護教育應用的人才。

(四)心腦照護,全齡健康

VR 已被廣泛地應用於心理健康與大腦認知的促進,此方法不僅適用於臨床心理個案, 如:透過 VR 治療憂鬱症、創傷症候群、恐懼症等;也可以普及於一般民眾,例如在醫院看診、或治療過程中,透過觀賞 VR 影片,進行放鬆、減壓,以利後續的療程;或者以 VR 增進民眾心理韌性、訓練大腦,預防失智症。藉此計畫將有助於培育前瞻顯示科技於健康心理促進的跨域人才。